|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辖区导航 > 彭阳县

彭阳县

关键词:彭阳,固原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百度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nxgy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3932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彭阳县位于宁夏东南部边缘,属于固原市,六盘山东麓。现辖3镇9乡,156个行政村、4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6.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5万人,占89.5%;回族7.87万人,占30.0%,人口密度103.9人/平方公里。总土地面积为2528.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0.3万亩,海拔1248—2418米,年降水量350—550毫米,年平均气温7.4—8.5℃,日照时数2311.2小时,无霜期140-170天,属典型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自然灾害相对频繁,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山区县。
概况
© 2013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彭阳县地理位置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彭阳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边缘,六盘山东麓,介于东经106°32'-106°58'之间,北纬35°4l'-36°17'。西连宁夏固原,东、南、北环临甘肃的镇原、平凉、环县等市县。面积2532.3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156个行政村,24.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29.6%,年平均气温7.4─8.5℃,无霜期140天─170天,降水量350─550mm。地形分为北部黄土丘陵区、中部河谷残塬区和西南部土石质山区三个自然类型区,海拔1248─2418米,属典型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1]

行政区划

彭阳县辖3个镇、9个乡:白阳镇古城镇王洼镇新集乡红河乡城阳乡孟塬乡草庙乡冯庄乡小岔乡、罗洼乡、交岔乡。[2]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远古时代(约前3万年):考古发现,境内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岭儿、刘河遗址及其层位的打制石器和动物化石,都说明远在3万年前,原始人类就在境内繁衍生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境内先民已大量从事畜牧和农业生产。
三皇五帝时代(约前2000年):境内曾是伏羲、女娲等人文始祖活动过的地方。《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西至崆峒,登鸡头”。此为中原部族首领莅临周边境域、并最早见于正史记载的相关资料。
夏朝时期(约前21世纪~前16世纪):中国历史进入奴隶制社会,部落联盟首领转化为奴隶制国家君主,禹铸“九鼎”分天下为九州,彭阳境属雍州,世居戎狄部落。《史记�周本纪》以周祖后稷的后裔不窋失官,奔戎狄间(今泾河流域),其孙公刘迁豳(今甘肃宁县境)开荒定居,阳晋川(今红河川)属其活动范围。戎狄民族感念公刘之德,相传在阳晋川曾建有公刘墓冢和百泉寺。
商朝时期(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彭阳境内居鬼方、羌方等族落。据《周易》记载:“高宗伐鬼方,三年而克之。”高宗妻妇好统兵攻羌方。《竹书纪年》载:“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历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周易》又记,殷商后期,“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说明当地人口增加,经济和军事实力已经十分强大。
西周(约前1027~前771):《史记�周本纪》裴驷集解引《汲冢纪年》载:“自武王灭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据此推算西周建立应在公元前1027年。据《汉书》记载:“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戎族的最大一支——昆戎(即犬戎)就生活在彭阳及附近地区。西周时称固原一带为大原之域,至周穆王时,戎狄不贡,发兵西征犬戎,俘五王,迁戎于大原。周夷王时,命虢公率六师伐大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周宣王五年(前823)猃狁攻周到泾水北岸,尹吉甫反攻到大原,有兮甲盘铭文记其事。《史记�周本纪》载:“宣王既亡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大原。”就是在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在当地调查民数,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进行人口普查的地区。
春秋(前770~前476):《史记�匈奴列传》载:周平王末年“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彭阳境内属义渠戎居住范围。当时地处关中的秦国,自“平王东迁,以岐西地赐秦后,秦地愈大,秦乘势励精图治。”霸西戎,兼并弱小诸侯,仅秦穆公三十年(前623),用由余计攻戎王,“兼国十二,开地千里。”居住于彭阳境内的义渠戎遂归附秦国。
战国(前475~前222):此时的义渠戎经与秦国的臣属关系,得到休养生息,势力渐强,筑城郭以自守。秦厉共公三十三年(前444),秦攻义渠,并俘获义渠戎王。秦惠文王更元五年(前320)攻义渠,取郁郅(今甘肃庆阳),更元十一年(前314)再攻义渠,得二十五城,灭乌氏戎,置乌氏县(今泾源县境),此后秦惠文王欲伐楚,曾投文诅楚于朝那湫(今彭阳古城镇境内)。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宣太后诱杀义渠戎王,秦灭义渠国,于其地设北地郡,以今彭阳境内的朝那邑为中心置朝那县(今古城镇),县境长城遗迹即为朝那县北缘。

秦汉时期

秦(前221~前207):秦灭六国后,废分封诸侯之制,分全国为36郡,朝那县属北地郡。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始皇巡视北地、陇西途经朝那。始皇三十三年(前215)使将军蒙恬发兵30万北击匈奴,疆域北扩,朝那县相对处于内地,为当地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乌氏倮畜牧,及重斥卖。求奇缯物,间献遗戎王。戎王十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量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于列臣朝请。”据文献中零散史料印证,今县境新集乡剡堡(焉氏塞)和城阳乡吴堡(乌氏堡)均与乌氏倮有关。
西汉(前206~24):西汉初,地方建置仍沿袭郡县制,郡有郡守、都尉等职,朝那县为北地郡都尉的分治所。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冬,匈奴老上单于14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郡都尉,虏掠月余而去。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析北地郡置安定郡,治高平(今原州区),上隶凉州刺史部,领高平、朝那、乌氏等21县。元鼎五年(前112),武帝“湫渊祠朝那”,史学家司马迁随驾记胜,汉武帝在位曾先后6次北巡安定,往经朝那。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变更大部分地名和官名,然朝那县依旧。
东汉(25~220):全国设十二刺史部(州)和一个司隶州,朝那县仍属凉州安定郡。汉安帝永初五年(111),由于北方羌族起义,下诏安定等三郡内徙,乌氏、泾阳、朝那等属县及汉族百姓随安定郡迁至美阳(今陕西武功县境)。顺帝永建四年(129),诏内迁三郡还旧土,“使谒者郭璜促徙者各归旧县,缮城郭,置候驿。”并省泾阳入朝那县,县域范围扩至平凉西北。永和六年(141)东西羌会合,势力大盛,又徙安定郡于扶风(今陕西新平县境)。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分安定、扶风两郡置新平郡,朝那县随郡迁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220~265):曹魏恢复《禹贡》九州建置,朝那县属雍州安定郡(治临泾)。此时因高平县(今原州区)处在曹魏政权和羌胡的分界线上,废高平县入朝那县。安定郡的管辖区域也大为缩减,只有高平以南的朝那等6县。
晋及十六国(265~420):晋分全国“凡十九州,郡国一百七十三”,朝那县仍属雍州安定郡。西晋时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向南迁移,当地除原有汉、氐、羌族以外,还有匈奴、鲜卑、休屠、白狄、黄石等族,史书所称的“平凉杂胡”就是指朝那县境内的各少数民族。东晋十六国时,朝那县境先后属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夏五个少数民族政权。前赵时,朝那县属雍州安定郡和后置的陇东郡(治泾阳,今平凉安定国镇境),并在高平(今原州区)置朔州牧。后赵沿袭前赵建置。前秦苻坚永兴二年(358)在原朝那县境阳晋川置平凉郡,郡治在今新集乡境,以当地居住的休屠族首领金熙为第一任太守。后秦时,平凉郡属北雍州“岭北五郡”之一。赫连夏时不置郡县,唯以城为主。县境平凉城(今新集乡境)属梁州。夏胜光元年(428),赫连定即位于平凉城,作临时国都近三年时间。胜光二年(429)于“姚秦时之黄石固(今红河乡境)置长城护军”。
南北朝(420~580):北魏、西魏、北周先后统辖今县境。北魏太武帝于神□三年(430)率军亲征平凉城(今新集乡境),城陷,夏帝赫连定奔上邽(今甘肃天水市),平凉城归魏。神□四年(431),魏迁县境平凉郡治于阴槃(今甘肃平凉市东)。延和三年(434)魏杀县境休屠族首领金崖,休屠族人立金崖从弟金当川为首领,起兵反魏。太延二年(436),魏置高平镇(今原州区),辖县境战国秦长城以北地区,长城以南属泾州陇东郡朝那县。正光五年(524)改高平镇置原州,辖高平、长城二郡。长城郡领黄石、白池二县,郡治驻黄石县,即赫连夏置长城护军故址---黄石固(今红河乡友联村古城址)。黄石县为原朝那县辖境,白池县(县治待考)为原高平镇辖境,仍以今县境长城为界,朝那县废。西魏初沿北魏建置,废帝二年(553)改黄石县为长城县。北周时置原州总管府,领平高(今原州区)、长城二郡。武帝建德元年(572)在阳晋川平凉城(今新集乡境)置平凉县,属长城郡,白池县废。隋唐五代时期
隋(581~618):隋初改南北朝时期的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文帝开皇二年(582),整顿州县,罢长城郡,长城、平凉二县直属原州。炀帝大业二年(606)改长城县为百泉县。大业三年(607)省并州县,废州复郡,改原州为平凉郡(今原州区),今县境范围分属平凉郡的平凉县、百泉县和安定郡(治甘肃泾川北)的湫谷县(治甘肃镇原县)。湫谷县只辖今县境的一小部分(约为孟塬、冯庄、小岔等地)。
唐(618~907):唐初分全国为十道,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改为十五道,地方建置为州、县两级。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隋平凉郡为原州(今原州区),属关内道,辖今县境平凉、百泉二县。武德八年(625)百泉县城由阳晋川(红河乡境)迁至茹河川(今县城附近)。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在百泉县设置了兵部直辖的彭阳折冲都尉府。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将原置于阳晋川(今新集乡境)的平凉县治移至泾河南的古塞城(今平凉安国镇境)。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吐蕃入大震关,陷原州,县境百泉县大部分地方陷于吐蕃。唐宣宗大中三年(849)收复关陇,原州归治平高(今原州区),百泉县复。唐未黄巢起义后,吐蕃又乘机入寇,百泉县再陷吐蕃被废弃。
五代(907~960):五代时彭阳境内大部一直被吐蕃占据,只有今县境东北一小部分区域(也就是隋时湫谷县的辖境范围)属北方各割据政权。即先后属岐(李茂贞的割据政权)、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辖地。

宋元时期

北宋(960~1127):宋初因高平、百泉、平凉“三县落蕃”,县境仍只有原五代各政权的辖境范围属北宋秦凤路原州(治今甘肃镇原县)。直到宋太宗至道元年(995)才收复故原州失地。至道三年(997)设镇戎军(今原州区),与原州同属秦凤路,庆历元年分置泾原路后,又同属泾原路。镇戎军辖今县境一县二寨,即彭阳县(今县城)、东山寨(今古城镇)、乾兴寨(今王洼镇梁壕古城址),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改彭阳县为彭阳城。原州辖今县境三寨,即靖安寨(今小岔乡耳城)、平安寨(今城阳乡转湾)、绥宁寨(今孟塬乡苏喇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部署边防,将泾原路扩编为十一将,其中第四将驻绥宁寨,第六将驻彭阳城。
金(1115~1234):金初沿袭辽制,尽升军为州,或升城、堡、寨、镇为县。升镇戎军为镇戎州,隶凤翔路,辖今县境东山县(宋东山寨升)领彭阳、乾兴二堡。原州改属庆原路,仍辖今县境三寨(靖安、绥宁、平安寨)。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蒙古成吉思汗破德顺州(今隆德县境),避署于六盘山,县境属蒙古政权管辖范围。
元(1271~1368):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七年(1270)省并州县,撤销县境东山县建置,直属镇原州(今甘肃镇原县)。至元九年(1272)封皇子忙哥刺为安西王,设立王相府于开成(今原州区开城镇),徙民屯耕。至元十年(1273),在开成府设开成路,于金东山县旧址置广安县(今古城镇),至元十五年(1278)升广安县为广安州。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降开成路为开成州。

明清及民国时期

明(1368~1644):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又降开成州为开成县,撤销广安州并于开成县,隶属陕西布政司关西道平凉府。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升开成县为固原州,并移治原州故址(今原州区),县境属固原州辖地。明代彭阳县境曾为官营畜牧业基地,设灵武监(后改清平监)驻今彭阳县城,领清平、万安(今环县车道乡境)二苑,隶属陕西苑马寺。
清(1644~1911):清初建置基本沿袭明制,地方行政机构分省、道、府、县四级。康熙四年(1665),固原州上隶的平凉府改属甘肃行省,固原州辖今县境东昌里,永丰里,清平里和万安里。同治十二年(1873),固原州升为甘肃省直隶州,辖县境兴上里、兴下里、东昌里、永丰里及清平监和万安监。
中华民国(1912~1949):民国初年,改固原直隶州为固原县,属甘肃省泾源道,县以下建置基本沿袭清制。民国十八年(1929)实行区村制,县境属固原县东区、万安区和南区一部分。民国二十三年(1934),实行乡镇保甲制,县境有城阳、草庙、万安三乡。民国二十九年(1940)县境设王洼镇、城阳乡、万安乡、张化乡。民国三十四年(1945)重设区制,县境属第二区和第三区。1936年红一军团第四师解放固原北部地区,组建中共固北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辖今县境草庙、二龙山两个统战区。同年红二十九军一部驻三岔(今属镇原),建立中共固原县工委,辖县境安家川乡苏维埃政府和麻子沟圈等八个乡级人民抗日救国会。1937年改固原工委为固原县委,辖县境麻子沟圈,草庙、二龙山三个区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8月,彭阳全境解放,仍为固原县管辖范围。后历经区、乡等建置更换,于1963年在县境设立彭阳、王洼两区,辖14个人民公社,基本奠定今县境范围。1983年7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划固原县东部彭阳、王洼两区成立彭阳县。现辖3镇9乡,即白阳镇、古城镇、王洼镇、交岔乡、罗洼乡、小岔乡、冯庄乡、孟塬乡、草庙乡、城阳乡、红河乡、新集乡。

史话汉宋

汉代

汉代的彭阳县在今甘肃庆阳市西南部镇原县所辖的彭阳乡,彭阳乡地处镇原县东南。明代、清朝、民国时期,这里均称彭阳村。1962年在彭阳村成立彭阳人民公社,1965年改为太平公社彭阳大队,1983年改建为彭阳乡人民政府。辖彭阳、上城等7个行政村66个自然村。
彭阳乡政府建在汉代彭阳县故城遗址内,北靠彭阳故城北墙,除中间新挖壑口,基本保存完整。南城墙已被茹河水冲毁,东西城墙仅留几处残垣断壁,城区常常掘出秦砖汉瓦残片。彭阳县故城东西长250米,南北宽200米,城墙残高10米,墙根厚约6米,夯土层厚20至30厘米。城东西有两门,南有便门,城墙四角各有敌楼一座,残迹仍存。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彭阳县境出土文物丰富。今彭阳乡的寺沟口出土的旧石器时期的石核等石器,属国家珍贵文物、现藏在甘肃省博物馆。这里还出土过大量古脊椎动物化石如犀牛骨骼等。1991年彭阳故城遗址以西之彭阳村出土的一块石碑,称西禅院碑,高95厘米,宽56厘米,厚15厘米,正面刻“周显德二年五月六日存西禅院记”14个大字,小字304个,刻有“原州司马刘文戬”,背面竖刻碑文“宁州丰义县重修西禅院记”,“乡贡进士张悬蒙撰,王献可书”,碑文388字,其中24字残损难辨。碑文左下角署“大宋开宝五祀六月十五日记”,“前渭州尤从押衙加容姚蔸。”从碑文可看出,西禅院毁于后周(公元955年)。宋太祖开宝五年(公元972年)重修西禅院时在原碑上做了文字记载。重新利用了原碑背面空白的碑面,重新镌刻了碑文文字。此碑现存镇原县博物馆,属国家二级文物。彭阳故城近郊有玉山寺石窟,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王沟仰韶文化遗址,居寺沟新石器时代遗址。萧金宋塔内砖刻“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闰九月初三,彭阳县崇信乡野林社”18字,证明北宋中叶萧金一带属彭阳县辖区。萧金镇野林村西汉墓出土的铜鼎,鼎盖铭文为“彭阳,重三斤四两,容三升”,鼎腹沿铭文为“彭阳,重七斤,容一斗三升”。此鼎现存庆阳市博物馆。足以证明今萧金一带汉代隶属彭阳古县。这些文物保护单位和出土文物,对研究我国古代文明和古彭阳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物证价值。
彭阳古县在汉代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县份。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彪在他所作的长赋《北征赋》中,叙述了他亲临彭阳的经历和对战乱的感叹。
西汉初立彭阳县,县名从何而得,也有来由。一是因为这里曾是古彭国的属地,为纪念先民开发彭国的功业。二是彭祖是长寿的象征,为谋求长治久安采用彭祖的“彭”更为吉祥。古代人崇拜太阳神,常以“阳”字配合其他吉祥字命名地名,以“彭阳”这两个吉祥顺口的字命县名。自然为人们所喜爱。
汉代彭阳县所辖范围除今镇原东南的地域外,还有今西峰所辖的萧金、野林、显圣及蒲河北岸一些地域。东晋义熙年间(公元408年)彭阳县被废。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北地郡为宁州,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丰义县,县治设在前彭阳故城,隶属彭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彭州,彭原、丰义二县隶属宁州。唐开元八年,丰义县隶属泾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属彭原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归宁州。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7年)10月,吐蕃攻破原州、泾州,寇丰义城,12月邠宁节度使韩游环入朝上奏,丰义城破旧不足以御敌,为防吐蕃东进,请新修丰义县城,德宗准奏。次年(公元788年),张献甫代韩游环为邠宁节度使,率领军民修成丰义城,即今彭阳故城。五代后周北宋初,袭唐制仍为丰义县,隶属宁州。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废丰义县,复建彭阳县,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从宁州划属原州管辖,彭阳县辖地袭前。金代属原州,元代由镇原州所辖。明洪武二年彭阳县废,其属地包括萧金、野林、显圣,皆归镇原县版图。彭阳县城从此成了彭阳故城。汉彭阳县被废后,“彭阳县”这一美名消失甚为可惜。然而汉彭阳县以北的原区,北魏孝文帝时,建立起新县起名“彭阳县”,隋代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又改名彭原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升格为彭州。从西汉到今天,在秦北地郡的区域内,从古到今,先后建立过四个“彭阳县”,一是西汉初在今镇原县东南建立的“彭阳县”,晋代废。二是北魏时在今西峰区建立的“彭阳县”,隋代废。三是北宋太宗时,在镇原县东南又复建的“彭阳县”,明洪武二年废。四是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 ,于固原地区南部宋代彭阳城,建立了“彭阳县”,这是当今的彭阳县。至于彭阳驿、彭阳乡、彭阳公社、彭阳城、彭阳堡、彭阳故城等地名不少,有些还同时并存,不足为奇。

北宋

北宋时,西夏国崛起威协北宋,为了抵御西夏南侵,宋王朝在茹河上游选地势险要而宽敞的地段筑军城堡寨,加强防守,将新筑的军城命什么名称好呢?有识之士便把新筑的军城命名为彭阳城。其意图有二:一是西汉军在古彭阳县一带将匈奴人驱逐出境,在上游筑彭阳城以纪念茹河下游彭阳当年克敌制胜的历史亮点;二是筑军城表示战胜西夏的快心,预示宋军像西汉军一样,胜利地保边安民。事实证明,彭阳城建成后,对保卫宋境安全起了巨大作用。
北宋太宗时复建了彭阳县,属原州管辖。这一时期茹河上游有彭阳城,下游有彭阳县,进入了东西两个彭阳地名并存时期。
明代初彭阳县被废,其原属地包括今萧金、显圣、野林等地由镇原县辖属,彭阳县城便成了废城。当地的村名彭阳,一直沿袭到如今。

社会事业

交通道路

309国道横穿东西,203省道纵贯南北,宝中铁路跨境而过,半小时可上福银高速公路。等级公路总里程达到1524公里,等级公路密度达到60.3公里/百平方公里,高出全区平均水平26.41个百分点。

生态建设

全县林木累计保存面积达到197.6万亩(退耕地造林75.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县初的3%提高到24.8%。累计治理小流域100条1779平方公里,治理程度由建县初的11.1%提高到76.3%。

县城建设

201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城区主要由中心区、老城区、新城区、茹北区和茹东区五部分组
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

成,规划控制区总面积38.15平方公里。城内居住人口4.3万人,城镇化率23.6%。建筑物总面积72.6万平方米,住宅面积53.8万平方米,人均住房12.8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167.7公顷,绿化覆盖率41.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4.7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73.8万平方米,日供水能力1.4 万立方米,自来水和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100%和70%。2009年被授予“国家园林县城”。

教育事业

2002年,基本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辍学率为零;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8.7%,辍学率0.67%。2006年、2008年,“两基”工作先后通过自治区和国家级验收。2010年,创建“教育强县”工作通过自治区评估验收。先后被确定为“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县”、“全区农村学前教育机制改革试点县”和“全区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试点县”。截止2010年底,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09所(个),其中高级中学2所,职业中学1所,九年制学校3所,初级中学9所,完全小学 151所(其中民族小学5所),初小13所,教学点15个,幼儿园15所(民办5所),教职工2720人,在校学生51637人,其中高中生8317人、初中生12591人、小学生25380人、农村学前班幼儿1951人、在园幼儿3398人。全县现有医疗卫生机构22所,新建标准化村级卫生室169所,实有卫生人员403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78人,每千口人拥有医护人员、病床数分别为1.16人、2.13张。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6.4%。全县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4.91‰和10.20‰以内,出生政策符合率达到88.60%。全县电视入户率98.6%,广播电视覆盖率98.1%。累计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2个,农家书屋156个。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1109套,发放廉租住房补贴668.5万元,完成农村危房危窑改造12347户。“十二五”期间,全县计划生态移民8676户36333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5.5%,其中县外移民5444户22800人,县内移民3232户13533人。[5]

自然资源

彭阳县

  彭阳县

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探明煤炭地质储量30亿吨,远景储量达140亿吨以上,仅次于宁东煤矿,有王洼、草庙两个储煤区,原煤年生产能力330万吨;已探明含油面积59.9平方公里,地质储量2396万吨,累计部署井场80个,打油井171口,日产原油420吨,累计产原油34.5万吨。石灰岩、砖瓦粘土、磺砂岩等地质储量可观,富含锶、钙、锌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优质矿泉水日涌量2790吨。

经济情况

自建县以来,在区、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历届县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扶贫开发的节拍,坚持“生态立县、特色富县、科技兴县、工业强县、依法治县”的方针,打基础、搞建设、抓改革、促发展,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挥洒汗水,播种希望,走过了艰辛的二十个春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县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国民经济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3年底,全县治理小流域78条,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333平方公里;累计修建基本农田90.9万亩,农民人均3.6亩;森林保存面积131.6万亩,森木覆盖率由建县初的3%提高到16.6%。全县国内生产总值4.6亿元

农业

2010年,林果、草畜、蔬菜、劳务四大特色优势产业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2811元,占总收入79%。全县以杏为主
彭阳县梯田

  彭阳县梯田

的经济林面积达到48.4万亩,建成了长城塬、阳洼、麦子塬、新洼和安家川等流域以优质杏、核桃、花椒为主的特色经果林示范基地7.2万亩;饲草总面积达到145万亩,其中紫花苜蓿留床面积102万亩,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50万个羊单位,其中肉牛17万头、朝那鸡150万只;设施农业累计保留面积7.1万亩,其中塑料大棚4.6万亩、日光温室2.5万亩;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5.1万人,创收3.5亿元。

二三产业

2010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8.86亿元,增长10.4%,工业增加值3.28亿元,增长8.2%;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2亿元,增长17.8%;一、二、三产业比例为43.4:24.8:31.8。规模以上(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6家,完成工业总产值5.23亿元,工业增加值2.24亿元;规模以下(500万元以下)工业企业102家,完成工业总产值3.63亿元,工业增加值1.04亿元;全部工业从业人员数为7599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2495人,规模以下工业从业人员5104人。
2011年前三季度,完成工业增加值3.41亿元,同比增长49.1%;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7亿元,同比增长 16.1%。

旅游资源

彭阳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人文荟萃,文物蕴藏丰富,风景名胜众多,早在新石器时期已有人类居住,秦长城,汉城郭,唐宋城堡、明清古塔寺院,故址优存。北魏、两宋的石造像和无量山石窟、璎珞宝塔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收藏文物中有20多种选调各国展出,其中北魏石造像、骆驼纹铜牌和白羚羊纹铜牌、三国“大泉两千”、北宋“至和重宝”等为国家一级文物,全国罕见。

彭阳旅游示意图

白马庙

彭阳图册

彭阳图册(32张)
乔家渠民俗风情园
璎珞宝塔
五峰胜景
茹河瀑布
茹河生态园

任山河烈士陵园

194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取得陕西战役决定性胜利之后,国民党宁夏兵团组成的增援陕西的军队见大势已去,迅速向甘肃平凉一带退缩,在固原境内的三关口到任山河一线构筑防线,谋图"固守宁夏门户"。西北野战军十九兵团开始了长距离的追歼战,任山河战役就是在解放大西北这个特定历史时期进行的。7月31日解放军分别进抵三关口、固原和彭阳;8月1日解放军全线发起进攻,血战半日,就彻底摧毁了国民党马家军构筑的纵深15公里、宽5公里的野战防御工事,国民党全线溃退,历时两天的任山河战役胜利结束,解放宁夏的南大门被打开。
在任山河战役中,有341名解放军战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悲歌。为缅怀英烈的丰功伟绩,1955年,固原县人民政府在任山河当年英雄激战过的地方辟出烈士陵园,泐碑祭奠,以追念掩埋在这里的英魂和忠骨。

任山河烈士陵园

任山河烈士陵园(11张)
纪念碑立于任山河烈士陵园大门正中,碑高6米,坐北向南,呈四角形柱状;碑身正面阴刻时任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德志将军题写的"烈士纪念碑",背面阴刻整个战斗过程。50年后的1998年,彭阳县人民政府对任山河烈士陵园纪念碑进行扩建和重建。现在,烈士陵园西大门西侧立有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的黑色大理石石碑,陵园占地面积由原来的8333平方米扩展到2.4万平方米,由纪念碑、烈士陵墓、纪念馆、陈列室、广场等组成。
纪念碑身高14.9米,碑座平台高9.6米,登上纪念碑座平台,要踏64级台阶。碑身阳面镶嵌的一块长方形汉白玉上,是毛泽东书体"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大字;碑身阴面刻着参加过任山河战斗的原64军军长曾思玉将军题写的"正气留千古,丹心照万年"的题词;碑座背面阴刻着任山河战役的过程和历史。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每逢佳节祭日,陵园都有扫墓的人群。尤其是清明时节,固原当地驻军、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和附近群众都纷纷来陵园凭吊,寄托思念之情。
无量山石窟东窟
无量山石窟位于宁夏彭阳县城西北25公里的川口乡田庄村北源组,背靠无 无量山石窟量山,面向石峡河,傍山依水,风景秀丽。石窟开凿于半山腰石崖上,共有两窟,中间相隔约50米,坐南面北,沿石峡河东西排列。此窟建于1032年(宋天圣十年)。窟顶呈窿形,进深0.8米,有5尊石质佛像,其中4尊保护完好,3尊主佛并排而坐,造
无量山石窟

  无量山石窟

像通高2.1米,崖壁铭刻题记2处,左刻“天圣十年”、右刻“张行口口”;西窟佛像雕凿于1035年,共有20尊佛像,为一佛、二菩萨、十六罗汉、一护法神像,整个造像从左到右依次编号为01-20号,一线 排列在距地面高0.9米、长8.2米的石崖上,造像最高0.8米,最低0.38米,其中7身保存较好。在距地面约2.6米处有一题记:“景祜二年四月十二日刘绪等公修罗汉人”。1985年,无量山石窟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又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彭阳县人民在石窟周围植400株 无量山石窟地图"文物古迹纪念树"。

皇甫谧文化广场

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岁。提起皇甫谧,人们可能立刻想到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其实,除
皇甫谧

  皇甫谧

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 、《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对于皇甫谧这样重量级的历史文化名人,历史学家于上世纪80年代前期就研究过皇甫谧此人,大约在1993年还给当时自治区党委有关部门的领导和自治区计委的领导介绍过情况,还当面向区计委主要负责人建议,应当由自治区立项在彭阳县古城乡的古城遗址基础上,建造皇甫谧纪念馆,事后又给这位领导整理一份皇甫谧的简要材料,供他参酌。
皇甫谧文化广场的建立,就是让彭阳人去纪念传承这种文化。

朝那城遗址

朝那城位于县城西16公里处的古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因其年代久远,故名古城,为秦汉朝那县治所。城址居
彭阳县

  彭阳县

古城川正中,茹河北岸,这里三面环山,峰峦叠嶂,为通往古长安的要冲。城址地势平坦,其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682米、南北宽480米,占地面积32.7万平方米。城墙残高1-13米不等,基宽14米,夯土层14~20米。依东西南北开四门,今彭固公路穿东西城门而过。沿城墙外四周辟有深3米、宽20米的护城壕堑,至今犹存。朝那古城历史悠久,是宁夏境内设置最早的四个县治之一。公元前272年,秦昭襄王伐灭义渠戎国,以朝那邑为中心,有县治达1200多年,明降为东山里,清为古城川堡。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14万骑入朝那萧关,北地都尉孙印
朝那城

  朝那城

碧血撒疆场,朝野震动。古城已残缺严重,但城址至今轮廓清晰。1985年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彭阳战国秦长城

彭阳战国秦长城由甘肃静宁县进入宁夏西吉县,途经原州区,于河川乡黄河村黄家庄进入彭阳境。县境长城分布在2镇2乡10村20多个村民小组,全长约80多公里。西北­—东南走向经古城镇黄湾、白阳镇
长城遗址

  长城遗址

姜洼延伸至小河口梁坡头后,折东北上陡坡、里湾、碉堡梁、杨湾到白岔村的西峁盖至于家崾岘。东西向过长城塬、乔渠、白马庙后,东南走向至涝池张沟圈。然后呈直角北折至杨小庄入深沟上孟塬塬,再呈东北方向过孟塬施坪、虎山庄后在孟庄、草滩、城墙湾地两出两入,最后从玉塬村出县境进入甘肃镇原县。 彭阳战国秦长城现存较好的是白阳镇白岔村段和孟塬乡玉塬村段。残存高度2——13米不等,基宽7——10米,顶宽2——米,夯土层0.1——0.3米。在县内长城塬、孟塬塬、白岔等地设有多处长城敌台,最大坡长14米,底部周长73米,顶部直径约5米。在长城沿线的交通要塞和视野开阔的地方筑有城障和烽火台,涝池张沟圈的长城大拐角处有一小城障,城障呈长方形,东西长120、南北宽60米,残存角墩基座周长60米,残高17米。另一座城障在白岔村姚湾,修建在南距长城约90米的小山峁上,长85、宽46、残高3米。烽火台或二、三里,或四、五里不等,多呈圆锥形堆积,分布在白马庙、党岔、姚湾等地。1985、1988年先后被县人民政府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县、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县人民政府划定其保护范围。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设置砖砌保护碑4处,刷写固定保护标志2处。

民俗风情

宗教信仰

回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信仰安拉是唯一的真主。教民们一般须修念,礼、斋、课、朝功。清真寺是穆斯林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清真寺的主体建筑为礼拜大殿,也叫上殿,建在寺院的中轴线上,坐西面东,朝着圣地麦加的
清真寺

  清真寺

方向。作为宗教建筑,清真寺的总体风格庄严肃穆、宏伟典雅,但在具体构造上又各有千秋,丰富多彩。旧有的清真寺,大多是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高台基、歇山顶,回廊立柱,飞檐斗拱。近年来的新型建筑,不少是攒尖圆顶的阿拉伯风格,高高的邦克楼与望月楼遥相对峙,具有鲜明的伊斯兰教特色。

开斋节

视为一年中最尊贵的吉庆之月、和平之月,据传安拉在这个月颁降了将人们引向正道的《古兰经》。凡是在这个月里做一件善事,就可获得安拉成倍的报答。因此,凡符合条件的穆斯林必须奉行一个月的斋戒,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现的日期面定,见月牙儿就入斋,通常以两位有威望的阿訇所见为准,然后本坊的阿訇宣布人
开斋节礼拜

  开斋节礼拜

斋。在人斋的当晚四点左右,各清真寺的寺师傅,要到邦克楼(宣礼塔)上打梆子,有的不辞辛苦,挨门逐户地敲打。人们听到后,赶忙起来,洗脸、洗手、濑口,做饭封斋。回族将开斋节视为最大的节日,因此将开斋节称为“大尔迪”。但维吾尔族认为古尔邦节(宰牲节)是最大的节日,所以在新疆政府规定:古尔邦节穆斯林放假三天,非穆斯林放假一天;开斋节穆斯林放假一天,非穆斯林照常上班。在这天,回族群众各家各户都要缴纳(每人2.4斤麦子或面粉或折合现金)开斋捐。其目的是“净化人的心灵,接济贫困”,培养人的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美德,避免穆斯林中的贫苦人在节日沿街行乞,与贫苦人共享节日之欢乐。庄严肃穆的开斋节会礼结束后,众穆斯林集体向阿訇(教长)道安,全体穆斯林互致(色俩目)平安词,以表示节日的宿愿:祈求平安、吉祥、富贵、和谐!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其他辖区导航信息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